上海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
来源:东方网     时间:2023-07-30 12:38:22

东方网7月31日消息: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、促进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中小企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,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涌现,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近日,由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、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指导,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、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、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,2023上海专精特新创新发展大会暨“三赋”全国行上海站启动仪式与“益企融通”创新需求发布对接活动在上海杨浦举行。此次大会是继“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”之后,上海举办的首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重磅活动。

目前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8288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近700家。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戎之勤指出,上海正在加快建设“2+(3+6)+(4+5)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近70%的企业布局在“3+6”产业;一批数字经济、新能源、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特色日益鲜明。

“上海正在瞄准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、元宇宙、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,以及未来健康、未来智能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,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集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,这些都离不开广大专精特新企业的主力军作用。”戎之勤表示。

在本次大会上,正式发布《202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》,披露了全国首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。该研究获得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指导,由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、德勤中国研究发布,智慧芽提供特别支持。

为了更好支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,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、德勤中国联合智慧芽等专业服务机构,组建研究团队、组织调研工作,对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标签分类与相关评价研究。研究团队深入一线,获得一手数据与案例,并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研究、重点行业剖析、区域比较与深入解读,并提出培育好专精特新企业相关政策建议。

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居全国前列

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、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,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,是促进高质量发展、打造自主稳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。上海作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先行者和探路者,自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。

为了更深入了解和衡量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水平,研究团队借鉴国家专精特新企业评价指标,搭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体系,并对上海“3+6”重点产业和“四个新赛道”进行梳理分析。

报告在专精特新四大维度的基础上设计了活跃力、影响力、成长力、创新力、引领力五个维度和19个二级指标,同时辅以一对一企业访谈、企业家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,全面评估上海市各区和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。

研究团队对上海市徐汇区、静安区、浦东新区、宝山区等区域,对漕河泾、浦东软件园、外高桥、零号湾、大宁等多个重点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工作,对近百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进行座谈,累积完成20余场企业研讨会,调研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多家。

从区域比较来看,报告选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数量排名前十大城市,通过分析比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关数据,对上述城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活跃力、影响力、成长力、创新力、引领力进行五大维度考核。综合来看,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指标表现最优,但其它城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从资本市场参与深度来看,上海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呈现出更高的发展规模、创新投入和资本市场参与度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接近1.5亿元,几乎是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数的2倍;有效发明专利达23个,超过专精特新企业平均个数的3倍;A股上市企业的占比达10%,新三板挂牌达15%,一级市场融资超过60%,高于全国平均专精特新企业的资本市场参与度。

从重点产业角度来看,接近八成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来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涵盖了上海市构建的“3+6+新赛道”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。德勤中国合伙人陈岚表示:“上海市领先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主要得益于上海市的四大优势,即特色产业园区、精准培育服务、科创资源集聚和优质营商环境。”

由于上海市各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,形成了五个类型的发展格局。受2000年初制造业逐步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规划路径影响,上海市各区科创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:

第一,浦东新区得益于体量和政策优势,是上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;第二,闵行、嘉定、松江和奉贤是科创产业的先行区,均较早布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并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;第三:7个中心城区多以轻资产服务业为产业基础,呈现出高附加值、高利润和高影响力的特点,属于高能级科创区;第四,宝山、金山和青浦以重资产制造业为基础产业,正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提质升级,是科创产业的加速区;第五,特色化科创区崇明则围绕自身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制定科创之路。

从重点行业的角度来看,集成电路、先进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排名前三。这些产业经过多年发展,形成了高质量的产业集聚,并由于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,企业普遍在研发、创新投入较多。汽车、电子信息等传统制造行业虽然体量较大,但仍然处于加速升级阶段。人工智能、元宇宙产业起步较晚,仍然处于发力期。

持续营造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生态

截至2022年底,上海有353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技术中心,574家企业开展市级专利工作试点;309家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,占全市建站数量48.3%。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79家,总市值约1.5万亿元,融资额约1956亿元,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专精特新企业。

上海市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,正厚植科创沃土,努力构筑专精特新发展新优势。上海多年来为中小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,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化和集聚。常年开展企业质量提升行动,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、数字化转型行动,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等赋能工作。截至2022年底,累计培训专精特新企业首席质量官2000余人次,累计发布大企业创新需求近500项。

上海市中小企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卫丙戊表示,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,不仅仅来自政府的培育支持,还需要来自整个社会的关心,来自科技界、资本圈、产业界等各方给予支持。专精特新企业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,还需要接地气的政策辅导,更加精准的服务落地,有效对接企业需求,解决企业发展面临难题。作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“娘家”,卫丙戊表示,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高管精准培训、开设人才招聘专场、融资对接与上市服务指导、组织参加国际大型展会拓展海外业务等工作,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、提升品牌声量、扩大企业影响力。

研究发现,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企业质量、规模、创新水平都显现领先水平。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挑战,诸多不确定性给企业的发展规划带来了冲击,如融资支持和科创资源的获取方面有待提升,人力紧缺的结构性矛盾是企业面临的一大痛点,国际化程度和政企沟通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
报告就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。德勤中国华东区主管合伙人卢莹表示:“第一,从政府层面,为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产业创新生态,加强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扶持力度;第二,从行业和社会层面,组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,全方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转型和发展;第三,在金融体系层面,支持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创新。”

上海国创中心理事长黄岩认为,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方式与途径、“大中小”融通、创新资源集聚、标准化制定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,还需要加强支持和创新突破。“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,亟待打造‘龙头企业+中小企业+服务平台’三位一体式生态赋能体系,通过引导联合链主、龙头企业,集聚专精特新企业、高校科研院所、金融机构、各类服务机构与要素方,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,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,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打通难点、补足短板、加速发展。”

智慧芽联合创始人关典表示:“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在数量、体量与质量方面的发展领先全国。上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2023年底有望突破10000家。特别在集成电路、高端制造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硬科技行业,掌握核心技术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面向核心竞争力,专精特新企业更应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,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,提高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效益,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坚实的保障。”

据了解,该指数研究是系统性对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,进行创新研究、行业洞察的研究,下一步报告编制团队还将继续完善修订指数编制体系,强化科学性、前瞻性、持续性,未来将继续编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,还将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核心影响要素方面推出子指数,如融资指数、创新研发等指数,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竞争力寻找方向与方法。

此外,该指数研究组织单位还希望通过集结政府资源、行业资源和专家资源,汇聚多方力量形成聚合,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,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标签: